着得体,与艾略特一同接待来访者,介绍“空谷”系列。大部分媒体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性和对作品的浓厚兴趣,提问也多集中在创作理念、工艺难点和文化背景上。
然而,就在媒体日临近结束时,一个戴着黑框眼镜、语速很快的男记者挤到前面,他的提问带着明显的预设和挑衅性:“高先生,我们注意到近期在纽约另一个场合,也有一个强调东方美学的陶瓷系列‘寂’展出。有评论认为,‘寂’系列更贴近大众审美,而您的‘空谷’系列则显得有些……曲高和寡。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?您认为在当代艺术领域,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更重要,还是作品的社会接受度更重要?”
问题一出,周围瞬间安静了几分,不少目光聚焦在高槿之身上,其中不乏审视与好奇。
艾略特·格林伯格微微蹙眉,似乎想开口干预,但高槿之用一个微小的手势制止了他。
高槿之脸上依旧保持着从容的微笑,他看着那位记者,目光平静却极具力量:“感谢你的提问。首先,艺术的价值在于其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和真诚的情感表达,而非简单的‘曲高和寡’或‘雅俗共赏’的标签。我的‘空谷’系列,源于我个人对生命、对自然、对东方哲学‘气韵生动’的理解,它记录的是我内心的挣扎、顿悟与成长。这种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痕迹,本身就是最珍贵的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周围其他倾听的媒体,声音清晰而坚定:“至于社会接受度,我认为这并非一个对立的选择题。真正的艺术,其深刻的个人表达往往能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,从而获得跨越文化的共鸣。MOMA作为世界顶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,其选择标准正是基于艺术本身的价值和独创性。‘空谷’能站在这里,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。我尊重每一位观众的感受,但我更相信作品自身的力量。时间,会证明什么是真正的沉淀,什么是浮于表面的喧嚣。”
他没有直接提及“寂”系列,但每一个字都像是对那种刻意营造的对比和商业炒作的无形回击。他的回答不卑不亢,既扞卫了艺术的纯粹性,又展现了对MOMA眼光的信任和对作品本身的绝对自信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!
现场响起一阵轻微的、赞同的低语声。那位提问的记者似乎还想说什么,但最终在周围的目光下,讪讪地收起了录音笔。
许兮若站在高槿之身侧稍后的位置,看着他挺拔的背影和应对自如的姿态,心中充满了骄傲与安定。她知道,他不再是那个在国内工作室里偶尔会因为外界干扰而蹙眉的艺术家,而是真正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、在国际舞台上清晰有力地发出自己声音的强者。
媒体日结束后,艾略特特意走过来,拍了拍高槿之的肩膀:“应对得很好,高。面对这种预设议题的提问,保持冷静和专注于作品本身,是最好的策略。”
当晚,高槿之和许兮若回到酒店,都有些疲惫,但精神却异常亢奋。他们复盘着白天的种种,分析着媒体可能的报道倾向,也讨论着明天正式预展可能遇到的情况。
“明天,才是真正的开始。”高槿之望着窗外纽约璀璨的夜景,轻声说。
许兮若走过去,与他并肩而立,将手轻轻放进他的掌心:“无论明天如何,‘空谷’已经准备好了,我们也一样。”
第二天傍晚,MOMA门前豪车云集,衣香鬓影。 “全球新锐设计单元”的预展酒会,是纽约艺术社交季的一场重要活动,吸引了顶级的收藏家、评论家、设计师、明星名流以及各大艺术媒体的主编。
高槿之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中式立领礼服,气质清隽而卓然。许兮若则选择了一袭月白色的改良旗袍,面料带着暗纹,款式简约大气,将她沉静温婉的气质衬托得淋漓尽致。他们并肩站在“空谷”系列的展区前,宛如一对从东方古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