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章 《载酒堂》(2/3)(2 / 2)

几次参加科举,均屡试不第。

得知苏轼被贬儋州,姜唐佐便带着老母亲从琼山赶来拜师,并一直侍奉左右,深得苏轼真传。

姜唐佐气质不俗,文风磊落大方,错落有致,很有中州之风。

去广州应考前,苏轼在他的扇子上题了两句诗:“沧海何曾断地脉,珠崖从此破天荒。”并鼓励他说:“异日登科,当为子成此篇。”

第二年姜唐佐带了这把扇子,前往北方赶考。

等到了汝州时,去拜会了已经摆脱贬令,赴汝州上任的苏辙。苏辙感慨万分,拿起了那把哥哥提的扇子,为姜唐佐续了后两句“锦衣不日人争看,始信东坡眼力长”。

同时,苏辙告诉姜唐佐,苏轼的贬令也被解除了。但是,苏轼在北返的途中已经去世了。

姜唐佐听闻此言,如五雷轰顶。

于是,他对苏辙表示不再参加任何考试,要回到家乡开办学堂,把老师苏轼播下的中原文化火种继续播撒下去。

姜唐佐回到家乡,开坛讲学,终老乡里。

有了姜唐佐的破天荒,才有后来海南的人才辈出。从此以后,经宋元明清几代,海南共出举人与进士近千人。比如明代的海瑞是海南琼山人,被誉为“20世纪伟大的女性”的宋庆龄是海南文昌人…

很简单的故事…

就是人物记录。

姜唐佐就由沈言扮演…

剧本很简单,最重要的是电影的表现形式!

按照沈言的构想,他想要近乎黑白色调的画面,山林薄雾里、羁旅途中吟咏着诗句遣怀,烟波浩渺间、对月对海对星空无言唏嘘,诸多桥段里都要传达出古典婉约的美感。

至于服装设计,官员白色的官服、黑色的官帽,人民深色的粗麻衣服、散乱的黑色头发。

只用黑白二色就可以轻易的将官与民区别开来,在黑与白之间讲述着官和民的故事,也让观众跟随着不同人的人生轨迹,看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如何飘荡于黑白之间,黑或白本身也是一种选择。

估算了一下搭景进程,沈言跟摄影师说了句:“估计要到六月才能开拍,我先回象山了…”

摄影师是邵丹老师,邵丹老师的摄影风格就是明显的色块和干净的用光…

他的代表作有《王勃之死》、《天山的恋人》包括《村戏》,还有《天机·富春山居图》、《奔跑吧兄弟》大电影…

沈言之所以找他做《载酒堂》的摄影师,主要是因为刘寅的推荐…他是刘寅的师哥!

听到沈言要离开,邵丹没有一点意外:“你走呗…后续的搭景我会盯着…我准备去越南拍一些外景…”

“越南?”

“…儋州这边还是太发达了,不太像北宋!”

“行吧,那你带上他们几个…”

沈言指了指旁边正在讨论的几个新人导演…

都是沈言找来的副导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