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4章 根脉与天空(1 / 4)

纽约的夜空,被曼哈顿的灯火渲染成一片瑰丽的暗紫色,仿佛一块巨大的天鹅绒,上面缀满了由人类文明创造的星辰。MOMA预展酒会的喧嚣已然散去,但那种混合着兴奋、疲惫、成就感和一丝未散紧张的情绪,依旧在高槿之和许兮若的胸腔里微微震颤。回到位于中城的酒店房间,两人谁也没有先开口,只是不约而同地走到落地窗前,俯瞰着这座不眠之城。

“像一场梦。”许兮若轻声说,额头抵在微凉的玻璃上,感受着脚下城市脉搏的无声传递。

高槿之从身后拥住她,将下巴搁在她的颈窝,声音带着一丝沙哑,却异常坚实:“不是梦。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。”他回想起刚才酒会上林维桢那看似祝贺实则挑衅的登场,以及许兮若如何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与从容,将那份不怀好意化解于无形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的爱意与骄傲,还有一种并肩作战后的深切慰藉。

“林维桢不会就此罢休的。”许兮若转过身,眼中带着清晰的研判,“他今天能出现在MOMA的预展,说明他的人脉和触角比我们想象的更深。”

高槿之点了点头,眼神锐利:“我知道。但他今天碰了个软钉子,至少让在场的一些人看清了,谁在真正谈论艺术,谁又在玩弄商业话术。曼哈顿的舞台很大,但观众的眼光也很毒。‘空谷’站在这里,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言。”他顿了顿,指尖拂过许兮若微蹙的眉间,“别担心,纽约不是他的主场,也不是我们的,但在这里,规则更倾向于凭实力说话。”

接下来的几天,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。“空谷”系列果然如他们预期的那样,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。MOMA每日川流不息的观众中,总有不少人在那素坯陶器前驻足流连。专业的艺术评论陆续见诸报端和网络,虽然角度各异,但整体评价积极,尤其对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思辨和精湛的手工技艺给予了高度肯定。《艺术论坛》那位专栏作家的长文更是深入剖析了“空谷”在全球化语境下对“物性”与“心性”的探索,称其为“一次沉默而有力的东方告白”。

高槿之和许兮若的生活节奏也逐渐稳定下来。白天,他们时常会去博物馆,观察观众的反应,与感兴趣的访客简单交流,也沉浸在MOMA其他浩瀚的艺术收藏中,汲取着养分。晚上,他们会在纽约的街头漫步,或者回到酒店整理思绪,通过网络与景德镇的工作室和国内的亲友保持联系。

就在展览平稳运行一周后的一天下午,高槿之接到了来自国内的一个电话。是他父亲打来的。

“爸。”高槿之走到房间相对安静的角落接听。

“槿之啊,纽约那边怎么样?还顺利吗?”高父的声音透着关切,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。

“都很顺利,展览反响很好,您和阿姨不用担心。”高槿之简要介绍了情况,敏锐地察觉到父亲语气中的异样,“公司那边……是不是有什么事?”

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,高峻才叹了口气,说道:“确实有些事情。之前你帮忙理顺的那个物流板块,几个大客户非常认可你的方案和沟通方式,指明后续的合作希望你能继续跟进。另外,公司最近在考虑一个东南亚交通基建相关的投资项目,前期调研涉及很多国际法和文化沟通的问题,股东会里几位老臣子觉得……你之前在公司处理危机时表现出的魄力,以及现在你在国际艺术领域积累的……嗯,声誉和人脉视野,或许能在这个项目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。”

高槿之静静听着,内心波澜微起。他离开本质工作交通集团已久,重心早已完全倾斜到父亲公司的陶瓷艺术上。但父亲话语中的倚重和期待,以及那个“国际视野”的提法,让他无法轻易拒绝。他深知,父亲年纪渐长,独自支撑偌大的公司并不轻松,此前他短暂回归帮忙,也确实凭借不同于传统商人的思维解决了一些棘手问